價值創造的關鍵公式:階級翻轉之道
本文我將從一個你從沒發現的企業故事,與朋友們一起看見資本的魔力,了解真正的資本菁英與一般人的差距。
好消息是,每個人看懂了,都有機會去嘗試翻轉。但悲哀的是,我可以確定,99%的人永遠不會真的走上價值放大的方向。
希望內容對您會有幫助。
時間不夠想快速理解內容,也可以看簡易版網頁簡報。
我們開始吧~
讓我先講一個您從沒注意到的驚人案例,顯示資本的魔力。
▋TUI vs Booking:一場不公平卻真實的比賽
2025 年 ,歐洲最大旅遊集團 TUI公布財報:2024 年TUI年營收 270 億美元。哇!太厲害了吧!
然後大家一看 2024 年Booking 年營收…才 240 億美元。於是某位 TUI 的主管信心爆棚跟投資圈朋友炫耀。
「你看,我們公司營收比 Booking 還高耶!」
結果一看股票市值,Booking:1720 億美元;TUI:40 億美元。
43倍的巨大差距讓他想挖個洞鑽進去。
他朋友說:
「資本市場在意的,不只是營收規模。」
看看上下兩張圖最右邊那條線,就能感受這差距。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殘酷真相。
TUI 是傳統旅行社巨獸,幾萬員工、飛機、郵輪、飯店,全是實打實的「資產」。Booking 是平台經濟的教科書代表,沒一間飯店,卻賺全世界的訂房錢。
TUI 像是自己種菜、採收、包裝、賣出;Booking 是開一個網站,讓大家擺攤,還要收抽成。
一樣是做旅遊,兩邊像是活在不同宇宙。
明明TUI營收更多,公司市值卻天差地別。WHY?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揭開資本遊戲的底牌。
▋企業價值由幾個因素相乘放大
你一定看過這句話:
「這家公司值這麼多錢,還不是因為炒作?」
但你有沒有想過,什麼叫做「值」?資本市場不是在算今天的營收,而是在估未來的乘法效應。
真正的企業價值公式邏輯是像這樣:
企業主能力 × 商業模式 × 團隊生產力 × 資本槓桿 = 公司整體價值
這四個乘數任何一個是 0,結果就是 0。

如果你的企業文化像公務機構,團隊每天開會無結論,效率低下,沒有創新與成長,資本來自借錢補洞……那會變成什麼?
對,變成很努力但價值低落。
企業價值不是靠累積,是靠放大。不是苦工,是系統。不是努力,是槓桿。這是資本市場寫在牆上的無字天書。
▋PS 比一拉開,命運就分岔
這裡我們來講點數學,保證不超過小六程度。所謂 PS Ratio,就是:市值 ÷ 營收。
Booking 的 PS 是 7,也就是說,每做 1 塊錢生意,市場給它 7 倍的價值。
TUI 呢?0.15。等於是市場給它一種冷漠的眼神:「你營收高沒錯,但我不想給你太多未來。」
這很像什麼?就像你拿著一堆證書去面試,對方看完說:「喔,好努力喔,但我們要找有影響力的人。」
努力在錯的系統裡,只會讓你累的沒價值。
▋市場想要的,不是你在做什麼,而是你能變成什麼
資本市場會用望遠鏡看企業,不是放大現在的表現,而是尋找那個未來的成長可以放多大。
他們在找的東西如下:
• 技術力:AI、有沒有核心演算法、API 生態系
• 規模:你有沒有千萬用戶或千萬交易
• 獲利率:你賺的錢能否壓住成本?利潤高不高?
• 成長性:你是直線成長,還是指數成長?
TUI 再怎麼努力,開多少航班、包多少團,終究還是人在跑。Booking 是演算法在跑,用戶自己下單,供應商自己上架,資料自己優化。
這就像你拿著印表機印文件,對方已經在寫 ChatGPT 外掛。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沒有用對工具。
▋TUI的轉型災難:不是不轉,是轉不動
TUI 不是沒轉型,他們做了很多:
• 請顧問公司做數位策略。
• 上了新的預訂系統。
• 開發自己的 App。
• 搞資料分析中心。
結果呢?
• App 一堆問題
• 資料亂七八糟
• 員工不買單
• 主管只會說 KPI 三個字
整個價值放大公式,在商業模式,團隊生產力,資本槓桿。都出了大問題,資本當然不會給予好的估值。
TUI有努力,但效果很差。就像讓一隻恐龍學跳 TikTok 舞。最後恐龍還是恐龍,只是戴了條 LED 領巾。
從TUI的故事我們看到什麼呢?
▋價值成長的關鍵,是乘法邏輯
這世界不是靠加法決定階級,而是靠乘法。
多數人拼命工作、拼命加薪、拼命升職,到最後才發現一件可怕的事:我們不斷努力,但看著有人的價值不斷成長到幾乎遙不可及。
問題不在個體不夠努力,而是根本沒真正利用價值放大的系統。
每位個體,賣的是自己的專業與時間。每個月收入,是工時 × 職場定價,價值放大的槓桿到個人能力,就停止了。
其他的放大槓桿,如商業模式,團隊生產力與資本,個體基本上都無法使用。
加法是個人每個月賺多少錢,一個月一個月加。這是靠「加法」在過日子。
但真正能突破階級的,是懂得用「乘法」的人。
他們有以下關鍵因子放大價值:
• 個人能力:影響所有決策。
• 商業模式:為世界解決什麼問題。
• 企業組織:協作的效率與生產力,企業品牌。
• 資本槓桿:資本可以提供貸款放大執行價值。

個體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停留在個人能力。不是輸在能力,是輸在無法使用多數價值放大的槓桿。
▋創業不是必要,理解才是第一步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覺得:「我也要創業!」
慢一點,別急著去跳火坑。
沒資源、沒人脈、沒槓桿、沒有合理商業模式,
只會把自己從打卡族變成焦慮 CEO。
個體需要的不是創業,是理解。
理解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
• 看懂商業模式怎麼賺錢
• 看懂平台怎麼放大
• 看懂行為數據怎麼變現
• 看懂企業估值邏輯怎麼形成
你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佈局。
▋認知升級:階級翻轉第一步
你無法改變出身,也改不了世界規則。
但你可以做一件事:升級你的認知。
• 從刷社群轉向刷報表
• 從追劇轉向追趨勢
• 從被資訊綁架變成策略性選擇資訊
你開始理解什麼是商業壁壘、什麼是毛利、什麼是現金流。你開始會算成長率、看用戶留存、拆商業模式。
這些技能,學校沒教,職場不談,只有你自己能決定學不學。但它是階級翻轉的起點。
▋典範移轉,放大遊戲有了新參數
我們聊了這麼久的放大效應,
現在有一個新變數加入了公式:
AI
對,AI 就是最新一個「價值放大的槓桿」。
• 你可以一個人生成十篇內容
• 一個人剪十支影片
• 一個人同時跑客服、做簡報、寫報告
• 一個人建立一整個自動化流程
有人還在一天 8 小時賣時間,
有人用 AI 一小時做出 5 天的產能。
你會說:「這我也會用啊!」
但關鍵不是「會不會用」,而是:你有沒有把 AI 當成價值放大的引擎,還是只是省力的工具?
你把它當助理,別人當作「團隊」在用。你還在試 ChatGPT 怎麼寫請假條,別人已經用 LLM 做出客服接單系統、跑出廣告文案、執行商業模式。
個人能力 x 創意 x AI
三個變數依舊是乘法,其中一個是0,結果還是0
有了AI,也不是所有人就可以翻身。有個人的能力可以放大100倍。也有人將被科技吞噬所有時間。成為娛樂的奴隸。

▋階級翻轉,多了可能,也多了殘酷
最後,我們可思考:
AI 來了,價值放大的新參數也來了,
這場遊戲的規則已經變了。
應如何應對?
.
要裝作沒事,繼續過著加法人生?
還是願意開始理解這場乘法遊戲?
.
我們未來再繼續談這塊。
.
真正的升級,是一場長期戰。
我們要先開始看得見迷霧後的道路。
.
——這裡是 Metalogic,我們下次見。
主題曲
Class Revolt
高營收低估值,看起來像在搞笑
表面風光,其實被資本市場嘲
你看不見的,是他們的槓桿招
不是努力不夠,而是你沒解鎖那條道
企業價值不是努力,是結構公式擺好
能力,模式,團隊,資本 一起搞
你還在算工時,他們的勝利早就準備好
這場遊戲從來不是簡單的賽道
There’s no lie, just unseen truth
Adjust your mind, reclaim your youth
Break the frame they taught in school
Shift your lens, rewrite the rule
技術、成長、現金流,才是市場的密碼
你還相信努力,卻不知道怎麼定價
他們的遊戲是複利,你的生活像原地踏
你是商品還是玩家?要自己回答
台灣教育像個牢,教你聽話別思考
不談資本與所有,只教怎麼低頭勞
成功的慣性綁住腳,轉型不如重來跑
別再追KPI,那是給奴隸的糖衣套
There’s no lie, just what you miss
Rethink the game, escape the abyss
It’s not your fault, but time to see
The path is real — unlock the key
階級,是放棄理解的成本
自由,是天空真相的星辰
Member discussion